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新民說 東京留學憶記 李永晶 著
图文并茂,理性的审视思考与感性的人文情怀在笔端自然流露。
ISBN: 9787549559855

出版時間:2015-01-01

定  價:35.00

責  編:徐婷
所屬板塊: 文学出版

圖書分類: 中国现当代随笔

讀者對象: 大众读者

裝幀: 精装

開本: 32

字數: 185 (千字)

頁數: 352
紙質書購買: 當當
圖書簡介

這是一部關于過往生活的記憶,故事發生的場景主要在日本。書中講述了作者在東京留學期間點滴生活片段,從一個對異域文化的旁觀者到一個融于異國社會生活的親歷者,心境與觀念所發生之變化。在這本回憶性質的隨筆集中,他用一種觀察者與體驗者交織的視角觀察日本社會和國民生活,小到對日本友人的言談、處事的描繪,大到對日本的政界更迭、社會事件的評議,雖平淡、細微,卻是日本現實生活的真實呈現。

作者簡介

李永晶,社會學博士;先后畢業于吉林大學數學系(1997年)、東京大學文學部(2001年)、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2008年)?,F供職于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華東師范大學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領域為現代社會理論、古典政治思想、近代國際關系史等。

圖書目錄

001 另外一種日本論的可能(自序)

001 梅田小姐

007 黑田校長

017 神風特攻隊員

032 御廚

046 佐藤先生

064 君子動口

073 警察物語

083 畢業生

091 鄰人

105 迷失東京

116 山行日記

127 女教授

142 官卑民尊

151 店員

161 偶遇天皇

172 武士道遺風

186 故鄉行

196 螢之光

205 食品安全事件

216 江戶風情

225 與地震共生

234 民告官

247 首相列傳

279 北國之春

294 同學自殺

304 上野公園

310 居酒屋紀事

318 青春十八

331 王道樂土

339 后記

序言/前言/后記

序言

——另外一種日本論的可能

這是一部關于過往生活的記憶,故事發生的場景主要在日本。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上是某種“日本論”。

現代日本因其獨特的歷史起源與經驗,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自我敘述文化——無數的作家、學者、評論家熱衷于談論諸如“何謂日本人”、“何謂日本文化”之類的問題。這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敘述的欲望,與另一種被敘述的欲望互為表里。于是,國民也頗為在意其他者對自己的評價。

在這種敘述與被敘述相互交織的過程中,國民的自我意識得到了呈現。這種精神活動的意義在于,在不斷的自我確認的過程中,國民獲得了內在的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機制與能力。換句話說,由于特定的心理機制得到了激發,從個體到國家獲得了一個無可替代的生長點,獲得了一種生命力的源泉。

無須說,中國國民的自我意識及其表達方式與此大異其趣。因為這種差異,在接下來的回憶性敘述中,我將不再區分自己是處于敘述他者還是表述自我的立場。這些文字僅僅記述了自己曾經的一段生活,準確地說,是一段域外修學生活中的若干場景。

回憶是一種多重的鑲嵌活動:當下的生活與往昔的生活的重疊、個體人生際遇與天下國家的交錯、理性與情感的緊張……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所有這一切都以某種圓融無礙的方式嵌入于其中,共同構成了某種精神上的慰藉。重新書寫這種生活,也就是重新書寫從個體到群體的生命狀態。

一位友人曾經問起過,旅日的中國人到底怎樣看待日本。此前,他講述了一個故事,大意是說,他的一對留日歸國的夫婦在一起時,總是用日語交談。友人詢問其故,得到的回答是:只有通過日語交談,他們才能找到某種共同經歷,以彌補現實生活中的裂痕。聽完這個小故事,我隨口回答說,我可能理解他們。

那時,我想到了自己面臨的情境。一個人長久旅居他鄉,心理上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將他鄉的山河風物人事視為自己故鄉的場景,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由于中日兩國文化的歷史淵源,旅日的中國人或許更容易遭遇一種錯覺:自己記憶深處的故鄉,怎會遭逢在他鄉的日本?滿目山河空念遠,他們從此不得不踏上曲折的尋覓之旅。

最近幾年,很怕見到“故國鄉關家園”這類的文字,因自己會為此陷入遐思,感到傷情。蘇東坡曾有豁達之語:此心安處是吾鄉?!诵陌埠翁??這種對往昔的重述最終會將自己帶到何處?站在這回憶之旅的入口處,我不禁心旌搖曳。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日深夜于粵東

編輯推薦

他鄉生活與故鄉情境的重疊、個體人生際遇與天下國家的交錯、理性與情感的緊張…..這一切都以某種圓融無礙的方式嵌入于作者在日本多年親歷的修學生涯之中。書中大多寫的只是一些普通人,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在其平淡可親的筆調之下,日本社會生活的本質特質已然得到全景式的展現。作者對于這段記憶的重新書寫,帶有鮮明的個人化色彩,這種對文化的自我敘述方式也即重新書寫從個體到群體的生命狀態;它既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共同的“鄉愁”,亦能勾起人們對內心深處的“故鄉”與“家園”的尋覓與呼喚。

精彩預覽

鄰人

東京的學習生活,因為簡單而快樂?;蛟S正因如此,一次不愉快的鄰里關系經歷,讓我獲得了一扇觀察日本社會的獨特窗口。

其實,生活在東京,周圍的人幾乎都可以歸為“陌生人”一類,與自己毫無瓜葛。這并非因為自己是來自異域之故,而是都市空間特有的品性。不管怎樣,那種迷漫無邊的陌生感,加重了我與日本“鄰人”交往時的一些感受。

提到鄰人,它讓人想到溫馨的鄰里關系,想到友情與互助,但這種鄰人正在減少,甚至已然消失。在東京,鄰人與陌生人的區別正在消失,鄰人正在轉變為陌生人。這可能是“麻煩文化”的結果,但又是現代都市生活的必然結果。鄰人的消失與“故鄉”的消失,完全屬于同一個歷史過程。那么,人們是否會為此感到寂寞?或許這個變化過程如此長久,人們已然接受了與陌生人的生活方式吧。

我對日本鄰人關系的關注,源于兩個“團地”的生活經驗?!皥F地”的全稱是“公團住宅”,是日本政府為低收入者營建的保障性住宅樓群,通常以較低的價格出租。

我居住過的第一個團地叫“常盤平團地”,位于毗鄰東京都東北部的千葉縣松戶市。據說那里原址本是一片林地。團地始建于一九五五年,一九六二年正式投入使用。當時,該團地因其建設規模與現代化的設計樣式被譽為“東洋第一”。不過,在此后日本波濤洶涌的現代化浪潮中,越來越新式的樓房與團地拔地而起,常盤平團地漸漸衰老下去。二〇〇六年初我入住時,團地空房率已經非常高。

由于新式團地持續投入使用,對于許多“昭和團地的發燒友”而言,該團地竟變成了他們心目中的“圣地”。為此,該團地所在的松戶市,還在其市立博物館中特設了團地展館,集中展示了一九六〇年代日本最新式家庭的房間結構與日用家具。

可以說,日本國民對傳統的重視,體現在方方面面。重視傳統,也就是珍視自己的生活,這倒不難理解。沒有了傳統,沒有了文化,人們將孤獨地面對世界,生活將變得怎樣枯燥與落寞?

我對這個團地的關注,來源于我所居住單元的奇妙的鄰里關系。那是東京生活過程中唯一一次不愉快的體驗。

入居的第一天晚上深夜,忽然聽到“咚咚”的砸墻聲音。聲音低沉,應該是重鐵器所為。我驚詫不已,無法判斷聲音來自何處:是來自樓下還是樓上?

奇怪的事情接踵而至。我很快就注意到,每天總會有人上樓時用力蹬踏樓梯,發出“咚咚”的聲音;緊接著傳來的是這個人進門后,用力帶門的“咣當”聲——噪音巨大,甚至可以感到房間的震動。隨后,那個人開窗時故意制造的“咣當”聲響起,通常有兩次。當這些噪聲依次出現之后,一位老太太的怒罵聲隨之傳來。

逐漸地,我將這些噪音一一區分了開來,雖然不解其中的因果關聯。更讓人疑惑不解的是,其他鄰人為何安之若素,對此等閑視之?由于不堪其擾,我立刻行動起來:找來紙筆,寫下每日的噪音現象,并希望大家發揮鄰里友愛關系,和睦共處。但這樣的努力于事無補,噪音依舊三天兩頭地出現。

某日,有人敲門。我開門一看,是一位約六旬的老太太,頭發灰白。與她的頭發色調形成強烈對照的是,她的目光顯示出異常的明亮,甚至有些尖銳,不時地流露出一絲警惕的神色。

還在我觀察她的神態之時,老太太開口就說:“你是李桑吧,剛搬進來的吧。下面的紙是你貼的吧?!?p/>

我不明其來意,只是點頭道:“正是……”

她的這些判斷其實僅僅是搭話而已:一樓入口處的信箱標有我的名字和房間號碼,而我貼的紙張上也寫有我的房間號碼。

我猜到她是當事者之一,便問道:“每天夜里會有噪音出現,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太太開始給我講述其中的原委。她居住在三樓,位于我所居單元正對的樓上房間相反的一側;制造噪音的是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子,居住在她的隔壁。我沒有進一步問,到底是誰先制造的這種如此緊張的鄰里關系。但從其說法與神態看來,責任毫無疑問在那個男子。這也與我數日來的判斷一致。

我們互相留下了電話,希望一起解決這個問題。

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問題解決無望,就去團地管理事務所反映情況。管理人員顯然知道這個單元的問題,但他們告訴我說,他們也沒有什么好辦法。一位管理員最后提醒我道:“如果您對自己的安全感到擔憂,可以去找警察商量?!?p/>

這種回答讓我有些生氣。不過,我也知道,他們似乎也僅能如此。

我沒有去找警察。一則,老太太告訴我,她已經去過多次附近的警察局;二則,警察剛剛來過不久。

有一天凌晨兩點左右,我隱約地聽到警察的訓斥聲與警告聲:“如果再繼續這樣下去,就將你帶到警察局?!辈贿^,那名男子的辯解聲也不絕于耳。通常,警察來過之后,會安靜幾天。但過不了多久,噪音又會恢復常態。

當這種噪音成為常態時,自己也似乎多少習慣了。同一單元的其他住戶,或許更早就習慣了吧。但這種奇妙的鄰里關系,還是讓我感到深深的震驚。

日本文化與社會的批評者,有時會用“陰濕”這個詞匯來刻畫一部分人陰暗、反常的心理。這個每天深夜折磨鄰里的男子,是否就是這個日語所精確刻畫的對象?另一方面,作為正面的價值,日本文化論者還強調日本人具有“我慢”、亦即“忍耐”的品性。然而,同一單元的眾多鄰里對于噪音的容忍、對于那名男子擾民行為的熟視無睹,已表明了這種“我慢”的反面效果——即對惡行的縱容。

也就是在這一年,我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個讓人嘆為觀止的新聞:居住在某團地的一位家庭婦女,由于長期忍受鄰居一位老太太——后來被媒體戲稱為“日本第一吵鬧的老太婆”——的吵鬧,換上了“郁病”,也就是精神憂郁癥。那位老太太最終被告上法庭,并獲得了有罪判決。

憂郁癥是日本常見的一種精神疾患。我的一位來自香港的朋友患有此癥,因而對其有所了解。身染這種病癥的人,精神容易變得焦躁不安、沮喪,尤其是在陰雨天。該癥狀似乎源于長期的壓抑,治療頗為不易,許多患者最終選擇了輕生。我想,不幸染上此疾患的人,多半源于平日過度的“我慢”吧。

這種特殊的人群關系,也讓我想起了日本社會頻繁發生的“集團欺侮事件”。這一現象通常發生在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生中間;被欺侮者通常被切斷了與他人的聯系,陷入精神上的極端孤立狀態。由于許多不堪忍受欺侮的學生選擇了自殺,這一現象已成為日本社會日益深重的病疴。每次發生令人遺憾的自殺事件時,媒體都會大肆報道一番。數年前,日本文部科學省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防止這類事件發生。從現狀來看,效果似乎并不明顯。

日本文化論者對這類集團現象早有精辟的分析。而我親身經歷過的這種鄰里關系,則從多個角度驗證了他們的說法。

這一年的生活,影響了自己長久以來已經養成的平靜心情。我發現自己無力解決這個問題。第二年春天,我搬遷到了另外一個團地。

搬家的那一天,就在我搬運行李時,那名男子與老太太發生了沖突;老太太倒在了地上。見到此情形,我與搬家公司的人員一起上前喊到:“不準動手?!笨赡苁抢咸S后報了警,警察不久就到了。但那名男子早已飛快地離開了。

傍晚時分,警察打來電話。確認完我的身份后,警察說:“由于發生了動手打人的事件,我們準備立案處理。您能否描繪一下當時的情形?”我將自己所見到的情形描繪了一遍。打電話的警官進一步確認道:“是不是那名男子先動手的?”這可能是立案所必要的證據吧。然而遺憾的是,我當時正忙于搬家,未見到雙方爭吵的具體過程,無法提供這個關鍵的目擊證言。

我據實以告,然后反問道:“你們知道那個單元的情況吧?一個青年男子與一位老太太發生沖突,誰先動手,這應該是不言自明的吧?”想到此前受到影響的心情,郁憤之情油然而生,我不覺提高了聲調。

警察聽出了我的語氣,說道:“明白了,不好意思打擾您了。如果需要請您協作,我們可能還要麻煩您,不知道可不可以?”

我回答說:“沒問題?!辈贿^,警察后來并未找過我。

我一直在想,那個單元的噪音問題其實并非難以解決。然而奇怪的是,人們為何就任由那種狀況無休無止、日復一日地持續下去?

不過,我也注意到了另外一面。除了這個發生在我身邊的特異狀況外,整個團地顯得異常安靜,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有時會聽到遠處傳來人們的說話聲,但仔細聽來,多半是居住在這個團地的華人在交談。此外,由于出門與回家的時間與別人不同,我甚至看不到這個團地中的其他人。這是一個完全由陌生人組成的社會。

這種印象由于我在新團地的生活,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在接下來一年的團地生活中,我幾乎沒有碰到過鄰人,沒有聽到過鄰人的說話聲,更沒有受到任何人為噪音的煩擾。我生活在一個闃寂無聲的世界。那是一個我已然熟悉并習慣了的世界。

我有時候會想,自己當時習慣那樣寂靜的生活,那樣與鄰人毫無瓜葛的生活,是否與自己客居他鄉的情境有某種關系?或者,更是當時我置身其中的社會使然?比如說,我積極適應那樣的社會,進而將其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規范?

他鄉與家鄉的區分,已然消失了。

鄰人轉換為陌生人,人們的社會關系變得稀疏而冷漠。

在電視的紀錄片中我得知,我此前居住的那個團地因“孤獨死”事件在日本聞名遐邇。所謂的“孤獨死”,是指無人照顧的老人、尤其是有疾患在身的老人在自己房間中孤獨死亡的現象。死亡原因,或者由于無法及時服用藥品,或者無力制作食物。老人死亡時,通常無人知曉。直到數日后,房間散發出腐爛的氣味時,才會被發現——通常由警察打開房門,抬出尸體。

有一次,我與幾位中國留學生在食堂用餐,其中有一位專攻俄羅斯文學研究的女留學生。期間我發現她神色不對,就詢問緣由。她研究的主題是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感傷主義,思緒可能深浸其中,平日就顯得有些多愁善感。

似乎覺得可能有失禮之處,她躊躇許久才開口說,她的一位鄰居突然死了——孤獨死。她的描述反映了所有孤獨死共有的特征。說完后,她不停地道歉,說不該在吃飯時提起這些,但她感到害怕,不知如何是好……

我和其他幾位朋友急忙安慰她說:“這在日本不是很常見的嗎?”

其實,真正令人不解的是,在孤獨死事件中,死亡的老人并非都是鰥寡孤獨。在電視報道中,故去的老人的兒女通常會流下悔恨的淚水。

與傳統的鄰里關系的消失并行的是,親情也正在變得淡漠。

不過,我同時也得知,市民層面的另外一種互助關系正在形成。為了防止悲劇發生,團地居民自發組織了行動團體,對重點需要照顧的群體——尤其是獨居老人——給予幫助。大家群策群力,想出了許多辦法。

據報道,簡易可行的方法就是觀察設置于一樓樓道口處的信箱。如果發現某位老人的信箱塞滿了郵遞信函或商業廣告,那么居民團體就會考慮到是否發生了不測事件。

另外一種廣為實踐的方法是,定期給有疾病的獨居老人送藥品或飲品,或者定期協助他們打掃衛生;在進行這些活動時,獨居老人的情況就得到了及時的把握。比如,每天清晨給獨居老人送一小瓶牛奶——牛奶是免費的,但要求老人飲用后將空瓶放置在門外,以便回收。翌日,牛奶配送人員若發現前日的牛奶沒有飲用,或者飲用后的空瓶未放置在門外,那么就會敲門詢問情況,以確認是否有意外發生。

這些市民自發的努力,可以有效地防止孤獨死事件發生。不過,日本社會似乎無法繼續追問的是,民眾僅僅滿足于消極地防止這種悲劇發生嗎?已然富足的社會,尤其是以提供優良公共服務為主旨的服務型政府,除了在提高養老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上下功夫外,是否有更積極的措施?

我想到了傳統鄰里關系中蘊含的可能。這或許是所有人共有的鄉愁,因為那種鄰里關系可能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在經濟社會高度成熟的日本,人們只能生活在周圍盡是陌生人的世界中。當然,日本型的陌生人關系,由于有了比較發達的市民自助組織,正在獲得獨自的形態,為日本庶民的生活開啟了新的可能。這或許是令人感到安慰的一面吧。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1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

女人高潮免费视频,中文字幕高潮激烈,国产亚洲日韩精品超碰,国产成人精品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