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林賢治評注《魯迅選集》系列中的雜感卷II,選自《熱風》《隨感錄》《華蓋集》《華蓋集續篇》《南腔北調集》《花邊文學》等等。魯迅的評論,從大的格局上說,可分前后兩部分。前期以論為主,重在自由平等觀念的闡發;后期以評為主,重在文學和社會問題的剖析。如果說,雜文體現了他的靈活多變的游擊風格話,那么評論則是從正面發動的進攻,莊嚴,平正,率真,推進式,以集中而強大的火力形成一種摧毀性打擊。
編者選取這些他認為讀者們應該細細品味的篇章,注釋全面,點評極具現代性。他不僅對魯迅在當時所處的時代語境下的話語做了解釋性的分析,幫助讀者能夠更真實地來看待魯迅,也讓讀者能跳出這個時代,品味魯迅的當代意義,從而期待讀者從一種新的視角和高度來理解魯迅。
林賢治
當代著名學者和魯迅研究專家,著有散文隨筆集《平民的信使》,評論集《守夜者札記》《自制的海圖》《時代與文學的肖像》,自選集《娜拉:出走或歸來》,傳記《人間魯迅》《魯迅的最生十年》等。主編“20世紀外國文化名人書庫”“曼陀羅譯叢”“曼陀羅文叢”“流亡者之旅譯叢”“流亡者叢書”“世界散文叢編”、《散文與人》《讀書之旅》《記憶》等叢書、叢刊多種。選編《絕望的反抗》《野百合花》《魯迅檔案:人與神》等數十種。
關于本書的說明
評 論
文化偏至論
摩羅詩力說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娜拉走后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無聲的中國
老調子已經唱完
關于婦女解放
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對于批評家的希望.
詩歌之敵
革命時代的文學
革命文學
關于知識階級
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
序 跋
《吶喊》自序
《華蓋集》題記
《華蓋集續編》小引
寫在《墳》后面
《野草》題辭
《朝花夕拾》小引
《自選集》自序
《準風月談》前記
……
關于本書的說明
魯迅是現代中國的首席思想家和文學家。作為新文學運動的靈魂式人物,他一生獨立不倚,堅韌不拔地同權力者及其文化代表勢力作戰,致力傳播西方進步的思想觀念,瓦解橫亙數千年的專制主義意識形態;并以富于個人風格的語言形式,把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本書精選魯迅文字遺產中的個人撰述部分,力求體現魯迅思想的現代性,以及其表現的野性之美。
一、魯迅生前喜歡按寫作時間的先后編集,以便于“知人論世”; 他的文集,實際上是一部相當完整的個人的精神傳記。本書換一種編法,按文體分為四卷,計七輯;復以問題、主題、不同的思想范疇劃界,居間分為若干組,每組之內,則仍按時間順序排列。
二、魯迅著作以“雜感”為最豐,其實,他的雜感包容了多種體裁。為方便讀者閱讀,本書除保留雜感的名目之外,另脫出散文部分,獨立成組。在這里,雜感僅取狹義的內容,當代文體概念中的隨筆和雜文,庶幾近之。
三、編選者附加的文字有三種:一為導讀,分述正文中不同文體的思想內容、藝術形態及成就;二為斷片式評論,關注的是局部和細部,間或有所生發;三為注釋,除文字上的實證主義工作以外,盡可能提供更多一點的背景材料。
四、前言取斷片形式,概述魯迅的人格、思想、藝術、地位和影響。
▼ 沒有時間看全集,《魯迅選集》系列菁華摘選,貼心注釋,四本書帶你深度閱讀魯迅!
▼ 林賢治評注“魯迅選集”系列經廣西師大出版社修訂再版,全新精裝版面世
附精彩前插,精選魯迅一生中的生活舊照、書影、手稿、信件
▼ 另為讀者精心準備500套函盒典藏本,純手工制作, 2mm進口紙板外裱米白色草香紙,紋理出曠,富含自然纖維,手感強烈,其獨特的色澤和纖維表面將民國書籍的古樸雅致展現得淋漓盡致
▼ 林賢治的文字既有盧梭式的憤激與直白,又有培根式的犀利與明澈。
——摩羅
林賢治是世紀之交出現在中國的一位難得的批評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堂吉訶德。
林賢治其人其文,具有一種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精神氣質,與我們這個犬儒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的知識者的精神狀態,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照。
——王培元(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
林賢治的書寫源于閱讀,他習慣于在閱讀中與那些因思想而受難的偉大靈魂對話。作品始終貫穿對人性尊嚴的召喚,對自由精神的追尋與捍衛,并在對人類精神苦難史的書寫體驗中,完成對當下現實的關照與批判。
——“在場主義散文獎”授獎辭
文章界域,本來是極可馳張的。魯迅發表的文字,除了小說,我們幾乎都把它們歸入雜文一類。對于一個思想戰士來說,這種歸納,本來沒有什么不妥之處;但從讀者方面考慮,分類細一些,當更便于理解和掌握。在信中,魯迅把《花邊文學》和《且介亭雜文》分別稱
作“短評”和“雜論”,可見在他那里是可以細分的,而且“評”與“論”明顯有別。相對于雜感,他還多次說到他有一本評論集,這意義好像并不曾引起大家的注意。其實,評論在他的文字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他本人就說到,《二心集》是“最鋒利”的。
為了改造國民性,魯迅認為,必須設法“注入深沉的勇氣”和“啟發明白的理性”。從文體論,最富于理性色彩,便是評論。魯迅的評論,從大的格局上說,可分前后兩部分。前期以論為主,重在自由平等觀念的闡發;后期以評為主,重在文學和社會問題的剖析。在后期,魯迅參加了幾次重大的論爭,這時的評論,不只是現象的評論,而且產評論的評論;也就是說,他已經把社會改造的基本理念轉移到針對知識分子自身的斗爭實踐上來了。的確,他是一個游擊戰專家,如果說,雜文體現了他的靈活多變的游擊風格 話,那么評論則是從正面發動的進攻,莊嚴,平正,率真,推進式,以集中而強大的火力形成一種摧毀性打擊。
早在留日時期,魯迅同時沿著兩條平行的路線開展他的文學活動:一是搞翻譯,再就是做評論:《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破惡聲論》,都是啟蒙的大題目。這些評論有三個要素:一、世界眼光;二、歷史經驗;三、危機感和責任感。五四時期的評論,如《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娜拉走后怎樣》等,論教育,論道德,論婦女,論社會改革,一樣是大題目。不同的是,此時的論文不再羈限于西方現代觀念的介紹,而是以介紹過的觀念對本土文化傳統實行批判。當作者進入新的論述范圍,尤其是卷入女師大風潮以及相隨的各種現實中的斗爭之后,評論明顯地增加了一個要素,就是個人經驗的介入?!墩摗百M厄潑賴”應該緩行》和《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就是前后兩個著名的例子。經驗性可以激活思想觀念中的東西,從而使讀者產生一種在場感。
由于戰斗的需要,魯迅雖然在文體上作出了自己的選擇,但是在行文中,卻也常常打破彼此在形式上的限界,同時使用最富于個人智慧和力量的手段。在評論中,習慣使用一些日常性材料,以支持他的論點,正如政治家潘恩將他的關于人權的政治小冊子命名為“常識”一樣,這樣的常識,可能并不見于知識分子的詞典,卻是實實在在的常識,有一種真理的自明性;在論戰中使用,則具有特別的殺傷力。比如在《“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中反駁梁實秋所謂的“普遍的人性”時,他這樣寫道:“自然,‘喜怒哀樂,人之情也’,然而窮人決無開交易所折本的懊惱,煤油大王那會知道北京撿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饑區的災民,大約總不去種蘭花,像闊人的老太爺一樣,賈府上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边@是常識,當然無可辯駁。此外,還有一大特點,便是比喻。其中有的帶有總體的象征性,如說“無聲的中國”,說“老調子已經唱完”等;“痛打落水狗”,“腳踏兩只船”之類,取喻是為了突出事物或事象的典型性;更多的比喻乃出于論證過程的需要,目的以圖像化代替邏輯推理。在《文藝與政治的歧途》的演講中,當魯迅說到“政治家最不喜歡人家反抗他的意見,最不喜歡人家
要想,要開口”時,便援用了原始部落和動物世界中的事例,說是猴子的首領要它們怎樣,它們就怎樣,又說部落里的酋長要他們死,也只好去死。題為《關于知識階級》的演講同樣使用了這個比喻,只是別有意義,旨在證實思想自由對于顛覆一個專制政體的作用。在反駁
“第三種人”時,有一個有名的比喻:“要做這樣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著頭發,要離開地球一樣,他離不開,焦躁著,然而并非因為有人搖了搖頭,使他不敢拔了的緣故?!弊匀?,他的評論有許多精警之處,仍在于直話直說,短兵相接?!洞鹦祉共㈥P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就是這樣。他說:“首先應該掃蕩的,倒是拉大旗作為虎皮,包著自己,去嚇呼別人:小不如意,就倚勢(?。┒ㄈ俗锩?,而且重得可怕的橫暴者?!庇终f:“抓到一面旗幟,就以為出人頭地,擺出奴隸總管的架子,以鳴鞭為唯一的業績——是無藥可醫,于中國也不但毫無用處,而且還是有害的?!蓖耆月收娉鲋?,由倫理而政治,造就一種質疑、抗辯的風格。
徹底的批判精神是魯迅評論的靈魂。正是批判性使他的評論不同于學院派,或者官派。胡適和他的朋友曾經創辦過《現代評論》《獨立評論》等刊物,其實所載不是討匪的檄文,便是媚官的策論,遺風是很古遠的。倒是魯迅這個人從莽原和荒墳里走來的不掛任何好看的名目的人物,以他的野性文字,顯示了評論這一文類的現代性與獨立性。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1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