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新民說 北極夢:對遙遠北方的想象與渴望 (美)巴里·洛佩茲 著 張建國 譯
“北极百科全书”,用科学的严谨与诗意的浪漫,讲述地球之巅的人与自然
ISBN: 9787549589074

出版時間:2017-02-01

定  價:68.00

責  編:刘春荣 沈燕燕
所屬板塊: 文学出版

圖書分類: 文学理论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人文·科普
裝幀: 精装

開本: 16

字數: 347 (千字)

頁數: 440
紙質書購買: 天貓 當當
圖書簡介

本書是有關北極題材的生態文學經典。在五年深入考察的基礎上,洛佩茲為我們揭開了地球之巔的神秘面紗,用科學的嚴謹與詩意的表達,描述了北極地區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從洋流、冰川、土壤,到動物、植物、鳥類,再到土著居民、探險者、科學考察家、開發商……洛佩茲用百科全書式的記錄,全面審視這塊土地的歷史與現狀,重塑我們對北極的認識,同時也對西方的傳統價值觀進行了深度的反思。該書出版后獲198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是環保主義理論的奠基作之一。

作者簡介

【作者】

巴里•洛佩茲(Barry Lopez,1945—)

散文家、短篇小說家,共著有6部散文作品和10部虛構作品,美國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文學作家之一,是“當代從倫理角度重估人類生態行為的主要代言人”。迄今獲獎無數: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圖書評論協會提名獎、美國文學與藝術學院頒發的文學獎、美國自然文學的最高獎項——約翰•巴勒斯獎章、古根海姆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獎、手推車獎等。

【譯者】

張建國(1967—)

河南澠池人,鄭州大學英美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鄭州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致力用生態批評、后現代主義詩學、文學文體學等視角研究英美自然散文(描寫大自然的散文)和美國當代科學散文。

圖書目錄

譯者序

致謝

作者按語

前言

引子:巴芬島之龐德斯海灣

1. 大熊的國度

2. 班克斯島:麝牛

3. 力量賦予者:北極熊

4. 蘭開斯特海峽:獨角鯨

5. 遷徙:呼吸通道

6. 冰與光

7. 心中的鄉土

8. 修士的意圖

9. 北方航道

尾聲:白令海之圣勞倫斯島

注釋

附錄

參考書目

索引

序言/前言/后記

前 言

本書源自對北極景觀本身的敬意,更具體地說,創作靈感源自兩個瞬間。

夏天的一個傍晚,我與一個朋友在阿拉斯加布魯克斯嶺的西部露營。在山脊搭完帳篷,放眼望去,映入眼簾的是不下數十平方英里1的起伏苔原,與此毗鄰的是西北極馴鹿群的棲息地的南部。那些天,我們不僅觀察了計劃要研究的馴鹿和狼,也觀察了狼獾和紅狐貍、地松鼠、雙腿細長的杓鷸,以及好斗的賊鷗,它們鮮為人知的生活在我們面前一一展開。一天夜晚,我們懷著敬畏的心情,觀察一頭年輕灰熊一次次地試圖從一只不滿兩歲、獨自守護一窩幼崽的狼身邊穿過。這頭灰熊最終還是放棄,朝另一邊走開了。我們還觀察了雪鸮和毛腳鵟捕食,觀察了馴鹿煙云似的在山谷中飄移。

晚上,我想到——伊凌諾拉克山脊微風輕吹,天氣寒冷;但后半夜的太陽,盡管小如北方天空中的一個風箏,卻傾瀉出一些熱能,我的雙頰感到火辣辣的——就是那天晚上,我第一次漫步于苔原上的群鳥之中。這些鳥兒都把巢建在地上,因而鳥巢極易被毀壞。我低頭凝視一只還沒有我拳頭大的角百靈。它回視著我,目光堅毅如鐵。我走近時,金斑鸻歇斯底里地從巢里飛起,巧妙地假裝斷了一只翅膀,以便把我的注意力從用草編織的杯狀物轉移開,那里盛著它們的淺色暗斑孵蛋。孵蛋散發著柔和、清亮的光,猶如弗米爾畫中的窗戶透過的光。廣袤苔原上的那種濃郁、縝密的美令我驚嘆不已。繼續往前走,我發現拉普蘭鐵爪鹀紋絲不動地待在巢里,烏溜溜的眼睛閃閃發光。在兩只雪鸮巢旁,我停了下來。它們比金斑鸻更令人發怵。我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它們狂野的眼神不再那么犀利。其中一只雪鸮警惕地緩緩后退,移向三顆孵蛋。另一只緊緊地盯住我,觀察我的一舉一動。

夜晚在苔原上漫步時,我不斷鞠躬致敬。我手插在口袋中,向鳥兒及其巢中的潛在生命頷首——因為在此偏遠地區,其生命力之強出人意料;還因為靜謐的北極光降臨該地,其腳步如空氣般輕盈,如呼吸般流暢。

我難忘那一晚那些鳥兒不乏野性、甘愿獻身的生活;也難忘一小群馴鹿穿越可可里克河奔向西北的那種灑脫,雖然這個小插曲轉瞬即逝。這群馴鹿像野驢一樣撒著歡兒過河,在夕陽中踢起一陣陣浪花,然后在對岸像巨大的落水狗一樣,把身上的水抖落,水花在空中熠熠生輝,像片片云母一樣晶瑩剔透。

我難忘陽光照在臉上的感覺。小馴鹿像炸開了花兒似的穿梭于吃草的馴鹿群。在那些堅毅的成年鳥麾下,孵蛋溫暖無比??赡苁怯捎谖缫箷r分依然是艷陽高照,跟我之前的習慣性認知完全不同,直到那時,我才得知陽光是多么仁慈,多么寬厚。北極這片土地連續數個世紀呈現的全是冬天的景象,陽光對此區域的同情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在伊凌諾拉克山脊的那些夏日里,我沒看到黑夜。黑暗從未降臨。雛鳥孵出后茁壯成長,然后緊隨馴鹿向南方遷徙。

我難忘的第二個小插曲更加短暫。一天夜晚,我驅車經過密歇根州卡拉馬祖的一塊墓地。其中的一塊墓碑上刻著愛德華·伊斯雷爾的名字——這位靦腆的年輕人1881年與阿道弗斯·格里利中尉一道,向北極進發。格里利及其屬下在距北極點450英里1的埃爾斯米爾島建立了大本營,并于1882年春天勘察了周邊地區。當年夏季,救援隊沒能按計劃把他們救出,第二年也未能成功。絕望之中,格里利一行25人被迫南下,希望1884年能碰上一支營救隊。他們在埃爾斯米爾島的薩賓角過冬,其中16人死于饑餓和壞血病,一人自殺,另有一人因偷吃東西被處死。伊斯雷爾是遠征隊的天文學家,死于1884年5月27日。三周之后,其余的人獲救。那些幸存下來的人說,伊斯雷爾是他們當中最易相處的人。

我難忘那晚自己坐在車上透過后窗望去,在暮光中看到了伊斯雷爾的墓碑。我在想,這個年輕人希望探尋什么呢?1881年6月那個明媚的早晨,“普羅透斯”號在紐芬蘭的圣約翰斯港啟航時,在他心里,北極是一片什么樣的土地呢?

當然,這些問題無人能答。他被對那片土地的固定想象驅使。之前的約翰·戴維斯和威廉·巴芬,之后的羅伯特·皮爾和維爾加爾默·斯蒂芬森也是如此。也許他打算成為著名科學家——先在北極高緯度地區勞其筋骨,然后像達爾文那樣回歸故里,在自己家鄉密歇根州南部農場,過一種安靜和沉思的生活。也許他只不過是渴望不同凡響。我們只能想象,他期望實現某種個人或私人的夢想,因此搭上自家性命。

伊斯雷爾的墓地彌漫著因公殉職的情操和愛國主義的色彩。墓碑上刻著:

生為上帝之子

死為鬼雄

在北極旅行的四五年里,我經常會想起那兩個短暫的小插曲。一個充滿永恒與光芒,讓我想到天然的壯麗,想到未被打擾的與生俱來的美。另一個如同被扭曲的夢,讓我想到人類身心長期掙扎,最終還是與遙遠的北極和解。旅行途中,我逐漸意識到,人們的渴望與抱負,同風、孤獨的動物以及一片片皚皚石頭和苔原一樣,也是北極景觀的一部分。同時也意識到,這片土地獨立地存在著,根本就無視人們的愿望。

自然景觀可阻遏我們領悟其奧妙的所有企圖。其訊息如飄忽的思緒一樣不可捉摸,很難被領會,但仍是可認識的。人類大腦充滿好奇,也喜歡分析,先拆分整個景觀,然后再組合諸如此類的碎片——花朵的搖曳,夜空的顏色,動物的低吟,努力去探究這一區域的地理。同時,人心也努力找尋它在這片土地上的位置,找尋一種途徑去排遣自己內心的疏離感。

我特別關注的北極地區,西起白令海峽,東到戴維斯海峽。那里彌漫的是白茫茫的冰雪,到了夏季,冰雪融化成大片的無冰水域和苔原,后者從高處望去,儼然像一個黃褐色的島嶼。但那兒也有出人意料、引人入勝的風景:胡德河上的威爾伯福斯瀑布突然墜下160英尺1,扎進加拿大苔原中部的偏遠峽谷里,其咆哮聲數百英里外就能聽到。洪堡冰川是格陵蘭大冰蓋一高聳的、長達50英里的濱海部分,崩解形成的流冰以無比巨大的威力沖進凱恩灣。梅爾維爾島中東部是一片侵蝕地帶,充斥著沙漠般的橙色,以及柔和的黃色和紅色,讓旅人想起猶他州南部的峽谷和河谷。那里也有更具異域風情之地,比如拉格爾斯河,冬季從埃爾斯米爾島的哈森湖流出,蜿蜒2 000英尺穿過地獄般的黑暗及霜霧,最終消失在苔原里。在西北疆域的巴瑟斯特角南部和霍頓河西岸,瀝青頁巖火在地下燃燒了數百年,使這些濱海小山酷似悶燃著的巨大工業礦渣堆??撇撕又杏文习?,高達一百英尺的沙丘在幾百平方英里的流沙中拔地而起。

格陵蘭島的東部,有一個被稱作路易莎女王地的極地綠洲,那是一處谷地,長著野草,夏季野花盛開,周圍是凸起的格陵蘭冰蓋。

總體來看,北極地區有沙漠景觀的經典型輪廓:簡陋、平衡、廣袤、靜謐。伊麗莎白女王群島南部較常見的,是排水良好的苔原和低洼沼澤地,其他地方則是大片已經風化的石頭和碎石,看起來更像是一片沙漠。在巴芬島和埃爾斯米爾島以及阿拉斯加北部,異常陡峭的極地群山葆有偏遠氛圍,即使身在其中,旅行者仍深感其高冷巍峻。然而,天氣變化及動物活動,特別是鳥類及馴鹿的活動,使這片土地變得不再那么單調。由于此地的大部分景觀一覽無遺,再加上空氣清澈無塵,陽光照耀下,自然萬物的棱角異常分明,各種動物似乎就在眼前徘徊,其一舉一動歷歷在目,無比清晰。

像其他乍一看還挺荒蕪的景觀一樣,你若去親近它,極地苔原的美景會像花冠一樣,突然綻放在你眼前。比如,你會開始注意到,在單調的棕色苔原草叢中,出現了斑駁而鮮艷的紅色、橘色和綠色。一只狼蛛向閃亮的甲殼蟲撲去。少許麝牛絨毛靜靜地躺在淡紫色的虎耳草花叢中。阿爾文·彼得森是丹麥博物學家,他初到格陵蘭東北部海岸時寫道:“我不得不承認,看到這片石頭遍野的荒漠之地時,我內心泛起種種奇怪感覺?!比欢?,彼得森離開此地時寫道,在詹姆森地,麝牛在高過頭頂的蔥翠草叢中吃草;他還寫到苔原島峰的蒼涼之美,無冰雪覆蓋的尖頂石峰刺破了格陵蘭冰蓋自更新世以來就有的寧靜。我像彼得森一樣,彎腰去撿北極兔的細長肋骨,突然不經意地看到了北極毛毛蟲的繭。

苔原上生物如此豐富,讓你不再覺得此地了無生機;它和舞臺相似,預示著將有精彩劇目上演。有一次,夏季散步時,大風過后的空氣異常清澈。你不時會看到稀有而簡約的生命跡象——動物路徑,貓頭鷹捕食過的雷鳥遺骸,被野兔吃得幾乎光禿禿的柳樹殘株。你會成為鳥兒的伙伴,它們跟在你身后(知道你是一種動物;早晚你會弄出一些食物)。鷸鳥“啾啾”(tuituek)地叫著,在你面前散開——“tuituek”是該鳥在愛斯基摩語中的名稱。你從風化石灰巖碎石斜坡笨拙地走下來,踩出像玻璃撞擊似的清脆聲音——遠處,一只苔原灰熊后腿直立,在仔細觀察你;它的凹形前爪一動不動,姿態酷似人類,讓人緊張不安。

在北極,特別是在北極西部,朝著小溪決口處走,你可能會碰見猛犸象的獠牙。在北極東部,你會發現完好的環形石頭,那是1 500年前獵人用來固定毛皮帳篷的邊兒的。這些古老的多塞特人營地多位于海岸,在這里北極人已游獵了4 000年,它們是人類自古以來毅力堅強的明證。旅行者偶爾會遇見一座大房子壯觀的石頭地基,這是12世紀圖勒文化的遺跡。(寒冷干燥的北極空氣,可能對保存800年前被圖勒人吃剩下的環斑海豹的遺骸起了作用,甚至還保存了它們原有的味道。)更多情況下,你會偶遇20世紀野營地的遺物,這些人工制品遠遠沒有多塞特文化或圖勒文化遺址加工過的馴鹿骨片、有雕飾的木頭或連綴起來的獸皮讓人著迷。但這些人工制品分解得也很慢——包括“阿爾伯特親王”卷曲煙絲紅色鐵盒,“寶貝”煉乳金屬盒,及“小木屋”楓糖漿的易拉罐。在新近的野營地,你會發現,一簇簇手電筒電池猶如動物糞便,許多廢棄步槍和獵槍彈藥令人眼花繚亂。

把目光從不管是哪一世紀的遺物上移開,向遠方望。你眼光所及的土地,回蕩著壓倒一切的和諧之音,充溢著自然史恒久的力量,而人類的營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新近的證據卻讓人隱隱感到有些不安。它與這片土地沒有一點兒明顯的和諧之處。它聲稱是這一區域自然史的一部分,但這似乎有些虛偽。

現在去北極地區,你一定會為那兒最近發生的變化而震驚。在濱?,F代化野營地,你會發現許多外來技術似乎從天而降——當地人已開始使用新工具,開始過一種新生活。剛開始時,適應這些變化還相當容易,然而,變化在持續加速?,F在,巨大變化讓人困惑不已。新工具帶來了種種更為復雜的信仰體系。從圣勞倫斯島到格陵蘭島,本土文化處于這樣的狀態:經濟迅速重組,社會內部結構分崩離析。例如,最近一位科學家寫了一篇有關努尼瓦克島居民生活的文章,指出從野生食物到店購食物的轉變(伴隨著營養成分和社會關系的高度復雜化)太迅速了,以至于很難抑制。他寫道:“本文發表之日,其中的大部分信息就只具歷史價值了?!?p/>

自1968年在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灣發現石油之后,北極地區因工業開發發生了許多變化:800英里長的跨阿拉斯加石油管道建成后,最近沿庫帕魯克河又有延伸;在加拿大的梅爾維爾島和圖克托亞圖克半島,建立了石油勘探基地;在巴芬島北部及小康沃利斯島,進行著大規模的鉛鋅礦開采作業;數百英里的新道路已鋪設;海運、空運和卡車運輸不斷增加。該區域本屬正常的惡劣多變天氣,極寒條件和漫長黑夜、遙遠的供應補給站、解決永凍土層(以奇特方式融化和移動)上基建穩固問題,這一切使相關建設的耗資都成了天文數字——真的,在加拿大,如果沒有聯邦政府的鼎力相助,這些建設項目人們甚至想都不敢想。

近期的這些巨大變化在地圖上看只是稀疏的點和線,好像無足輕重。但它們在北極地區的定居點和村莊產生的連鎖反應——經濟、心理、社會影響,都是巨大而嚴重的。取得的成功盡管很小,有些還是捏造的,卻鼓勵了對此地區的進一步開發。當地居民特別關注的問題是,權利越來越集中在這些人手中:他們擁有大量經濟資源,對該區域的地理歸屬感卻很差。馬更些河河口附近的圖克托亞圖克村的一位村民,給我講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故事。20世紀50年代,他經常坐狗拉雪橇在濱海地區隨意穿行。自從遠程預警雷達站設立在他習慣經過的路線上,他決定停下來看看那是什么東西。

駐扎在那里的軍人歡迎他,并不是因為他是當地居民,而是因為,在他們眼里,他好像是北極童話里的人物。他們熱衷于給他的狗喂生牛排。每次他一來,他們朝他的背上重拍幾下,然后給他的狗喂大量的牛排。他們的慷慨對他來說很古怪,他跟那些軍人也不可能融洽,因此他就不再去那里了。而此后的數個月,每次從雷達站附近經過,他需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控制得住狗。

穿過村莊,即使通過無人居住區,也不難發現劇變跡象,也不能不讓人感到難受。其中,如此多似乎都是漫不經心地強加給這片土地、強加給人的,是一種野蠻的入侵,因而,它所引發的沮喪,可能會使人絕望。我像其他到此地的游客一樣,思索了這些事情;但這片土地的存在,單是它對各個感官的影響,就常使我遠離當代的問題。我在想,究竟是什么,竟讓我對一只角百靈折腰?人們如何想象自己置身其中的景觀?這片土地如何影響棲居者的想象?欲望本身,想去領會的欲望,對知識有何影響?對我來說,這些問題比時事問題似乎更有意義,更值得深思。

為了尋求答案,我和不同性情的人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和愛斯基摩人在巴芬島北部海岸附近捕獨角鯨,在白令海峽捕海象;和海洋生態學家勘察數百英里的海岸及近海海域;和風景畫家周游加拿大列島;與鉆井工人一起,在零下30多度的氣溫里,頂著寒風,在冬天的冰層上鉆油;也和來自五湖四海的貨船上的船員一起,向北駛過格陵蘭島西海岸,進入西北航道。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對北極的評說各不相同——遼闊的苔原像閃爍的海市蜃樓一般,一直延伸到北冰洋,顯然空無一物;冬日天空猶如深藍色的拱頂,又像一位滿身綴滿閃爍星星的冷美人;一群麝牛在小山頂上圍成一圈以防御外敵,它們長長的針毛像是黑水旋起的一波大浪;在小康沃利斯島表層之下潮濕的中生代巖壁上,一脈鉛鋅礦石閃閃發光,像是一面小鏡子;冬季空氣清澈,海洋冰層扭曲碎裂,發出呻吟悲鳴之聲。所有這一切,這片土地本身及其所激發的,就是說,它實際上的意義,以及它隱喻性的派生意義,從古到今都是因人而異的。

這些不同的看法使人類在北極地區的未來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就是在這兒,人們擁有了夢想,寄予了希望。個人的夢想,無論是小小的私下愿望——希望在北極筑巢的鳥兒的堅毅與樂觀,能鼓舞來自遠方的心神疲憊的朋友,還是寬宏的愿望——希望從此地得到的一些科學信息,能造福自己的社區;在這些個人夢想中,寄托著這樣的希望:人們要生活得有意義。一個民族非常宏大的夢想,蘊含在已傳承了上千年的故事中。這是一個體現了決心和希望的敘事,它實際上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前人智慧的啟迪下,我們將來應該如何做?這個故事包含著永恒的對話,不僅有我們之間有關自己的意圖和未來行動的對話,而且有我們與大地進行的對話——比如,在草原上的大雷雨中,在一形成不久的山脈的鋸齒形輪廓線前,或是發現一個偏遠的湖面突然浮現一群鴨子,我們有何思索,有何詫異。我們講給自己的故事,一直都是四萬年來有我們人類參與的大地的故事。我想,該故事的核心是告訴我們一個簡要而永恒的信念:明智地生活在大地上,并且過好的生活,都是可能的。如果我們切實尊重大地上的一切,可以想象得到,極度的無知就會遠離我們而去。

穿過林木線到達北極,就不會再看到北方貓頭鷹抓著上凍的獵物,緊貼胸前羽毛,來使它解凍。前方是開闊的荒野景觀,相對應的地圖上,稀疏地標著有趣而古怪的地名:約翰兄弟冰川,白手帕角;海軍局灣,泰迪熊島,斑馬崖;敏捷峽灣,圣帕特里克峽谷,餓死灣。在廣闊的牧師之子海灣及皇家天文會列島,仍有愛斯基摩人在捕獵環斑海豹。

北極是這樣一片土地——飛機可發現有克利夫蘭市那樣大的冰山,北極熊是從星星上飛下來的。猶如沙漠一樣,這是一個多用隱喻、極富預示性的區域。通過在角百靈巢前深深鞠躬這一簡單動作,你又一次把你的人生托付到你的夢想上去了。

媒體評論

一位自然散文大師……洛佩茲先生運用非凡的視覺天賦(以及感悟天賦),觀察并記錄了北極的海洋、冰川、天空景象、陸地景觀和野生生物。

——《紐約時報書評》

一部非同尋常的……描寫地球上這片非凡之地的典范性作品之一。

——理查德•利基,世界著名古人類學家

豐富多彩、文風活潑……包含著對大地和人類生存智慧的沉思。

——《波士頓環球報》

游記文學的里程碑式杰作。

——《紐約客》

名家推薦

美國著名自然文學作家巴里·洛佩茲的作品《北極夢》,盡管主要描寫的是洋流、冰川、土壤和動物、植物、鳥類等環境風貌,是人類寄托著夢想卻少有踏足的北極,但是,文中卻飽含作者對人與大地、人與動物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深刻解讀,飽含作者對這一切的人文關懷。盡管該書出版于30年前,但是,其內容仍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沖擊力。我以為,這正是巴里·洛佩茲的作品一次又一次獲獎的重要原因。盡管中文版譯者尚無機會踏上北極,但譯本不僅展現了譯者豐富的知識儲備、扎實的翻譯功底,更表現出譯者作為一位生態批評學者的人文情懷和使命意識。在我看來,這正是能夠對偉大作品實現成功和完美翻譯的重要原因。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引進出版此書,對中國及世界的生態文明事業功德無量!

——張華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美比較文學》雜志主編

編輯推薦

1. 北極百科全書,了解北極的必讀圖書;

2. 巴里•洛佩茲最負盛名的代表作,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作品;

3. 生態文學經典,美國自然文學重要代表作,被認為是環保主義的理論奠基作之一;

4. 入選英國《衛報》100部最偉大的非虛構作品;

5. 自1986年出版后,多次再版重印,本次系國內首次引進,由英美生態文學領域專家張建國翻譯;

6. 隨書明信片由美國著名攝影師Art Wolfe供圖,讓你對北極有更感官的認識。

精彩預覽

引子:巴芬島之龐德斯海灣(節選)

拿破侖戰爭結束給歐洲帶來了和平,1823年夏季,是英國在太平日子里的極地捕鯨季的頂峰。發現西部水域之時正值鯨產品市場復蘇,商人和投資者們,無論來自赫爾和彼得黑德,還是來自敦提、亞伯丁和惠特比,都在1818年到1824年間大賺了一筆。1825年,行情開始下行——技術進步和英國經濟政策削弱了對國內外鯨油市場和鯨骨市場的依賴;由于捕鯨船沒上保險,太過頻繁的嚴重損失耗盡了投資市場。僅1823年一年,就有2 000頭鯨魚被捕殺,過度捕撈也開始成了問題。

這一時期被特別關注的對象就是鯨。英國人的商業捕鯨史至此已有212年,捕鯨區最初是在斯匹次卑爾根島的海灣,以及格陵蘭海松散的浮冰區,然后是在戴維斯海峽南段,最終到達巴芬灣北部水域和西部水域。有一種鯨,其過濾浮游生物的長條形深藍色鯨須,像U型簾子一樣,從像屋頂一樣的大嘴上半垂下,其中一些近15英尺長,巨大的頭部占去了健碩身體的三分之一,軀體覆以20英寸厚的鯨脂——這類鯨的鯨脂所占總重量的比例要比其他的鯨都大。體格較大的鯨的鯨脂會產出25噸油;300多根鯨須板可產出一噸多鯨骨。除去鯨須、鯨尾(可用來做膠水)及鯨脂,45英尺長的遺骸成了在海上漂浮的環形“克朗”(crang,即鯨魚遺?。?, 上面總是蜂擁著簇簇海鳥。

由于這種鯨游得很慢,殺死后也會浮起來,加上其產出鯨骨和油的量很大,因而成為捕殺的合適目標——它就是格陵蘭露脊鯨。也就是北極鯨,簡稱鯨魚。后來,在北極西部,由于其下顎的輪廓,它也被稱為“弓頭鯨”。

弓頭鯨的皮凹凸不平,摸起來就像糙紙一樣,顏色淺黑偏灰;下巴和肚子顏色偏白;眼睛呈深棕色,大小與公牛眼睛差不多,在其巨大的頭部上很不顯眼。它的呼吸孔高高凸起,呈火山狀,以便在海洋浮冰狹窄的縫隙處出水呼吸。它的觸覺極其敏感,在水面休眠時一旦有海鳥附體,就會馬上做出劇烈反應。因而,魚叉刺進它身體時的劇痛簡直不可想象。(1856年,“真愛”號捕鯨船的一個魚叉手稱,一頭中魚叉的鯨魚猛烈下潛,三分半鐘內沖開1 200碼魚叉繩,一頭扎進海底,撞斷脛骨,頭扎進8英尺厚的深藍色海泥。)

弓頭鯨的力量大得驚人。在格陵蘭海域被魚叉叉著的弓頭鯨,在被徹底制服之前,沖開10 440碼長(7 000英磅重)的魚叉繩,拉斷了兩根2.25英寸粗(長度分別為1 560碼和3 360碼)的大麻纖繩,同時把28英尺長的捕鯨艇拖入水中。1817年5月27日,被魚叉叉中30個小時后,另一頭格陵蘭露脊鯨仍以2節/小時的速度,把一艘捕鯨艇拖進“和緩的海風中”。

…………

評價甚至理解一片特定景觀的難度,與景觀主體文化和其文化發源地之間的距離有關。作為生活在溫帶地區的人,我們對沙漠及廣闊的凍原和苔原總是存有偏見。在我們眼里,它們是廢棄之地,在歷史上,我們根本沒關心過那里發生了什么,或那里遭受過何種命運。然而,我私下以為,總有一天,我們會認識到它們不可估量的價值。正因為北極的光照和時間模式是如此不同,這片景觀可以警示我們,我們對整個大地的看法純屬夜郎自大。僅僅通過改變確立一日長度的基礎,北極不同尋常的節律就表明了西方時間劃分標準的武斷性。北冰洋定期結冰,目前是航運業不可逾越的一道障礙。在一些人眼里,這片土地反常態的不合作著實令人氣惱。

如果我們要想對人類在北極的活動設計出一個開明的計劃,我們需要對這片土地本身有更深刻具體的理解——不是更為精確的數字式的了解,而是更深刻地理解它的本質,就好像它本身是另一種文明,我們不得不與其達成某種默契。因而,我想讓你重新關注這片土地上的具體事物,以及沉淀下來的文化。你無非需要穿過凍原;觀看風拂動低矮的樺樹葉和柳樹葉;聆聽遷徙馴鹿的蹄子發出的噼里啪啦聲。想象你耳朵緊貼波弗特海愛斯基摩小艇的船槳,聽髯海豹悠長的顫音?;蚴怯檬种篙p撫愛斯基摩人用黑曜石做的工具,來感受它的鋒利。

有一年冬天,我遠行到北極高緯度地區梅爾維爾島北部的海冰上,與一群鉆探船員在一起。我看到一只海豹在某日的某一刻浮出月池——這是鉆探平臺正下方冰窟中的露天水面,該冰窟讓鉆柱穿過冰層抵達海床。海豹和我都紋絲不動地凝視著對方,我身穿派克大衣,沉浸在所做的事情中,海豹待在平靜的水里,頭形與貓相似,呈灰色,深棕色的眼睛閃閃發光。我們之所以在此偶遇,它是出于好奇,我是想探個究竟——離世界之極到底還有多遠。我大衣的帽子隨頭稍微動了一下,海豹就猛然鉆入海中,蕩起堆堆浪花。它的眼睛大得出奇。我走到月池邊上,盯著深色海水看。難以想象當我看到海豹時有多驚訝,好像它是從頭頂上方冬日的天空墜下,落入鉆機和我們孤零營房所處的光圈中。

僅僅思考人們在此偏遠之地的作為,而無視海豹的生存環境,僅僅考慮人類的追求和處境,而不了解這片土地,在我看來,就是不去聆聽這片大地,這似乎是致命的。如果你回顧我們頑強進化的漫漫長路,搞清我們之所以能進化到目前這種狀態的奧妙,你就會明白,這種致命性也許不是在明天或明年才顯現,而是就在當下。

本書的敘事主要蘊含三重主題:北極景觀——對人類想象——的影響。利用此景觀的欲望如何影響我們對它的評價。還有,面對一片陌生景觀,我們對財富是如何理解的。變得富有究竟意味著什么?是意味著促使捕鯨人和其他創業者來到此地的那種血氣方剛的冒險和發財夢?還是意味著,有很好的家庭生活,并對自己家鄉有深遠和詳盡的了解?后者是圖努尼爾繆特人在龐德斯海灣告訴捕鯨人的他們對財富的理解。是意味著在生活中保持敬畏和好奇之心,并持續渴求本真的東西和有價值的東西?還是意味著,以倫理原則為指導,與天地萬物和平共處?

對財富的含義這一問題,不可能有明確的答案;但通過逐漸了解一個地方,在此地對生活的共同要素的理解有所不同,我們看問題的視野就會有所改變。有了這種轉變,就有可能重新想象使靈魂和心靈有恒久安頓之所的途徑,重新想象在我們稱之為歷史的時間之流中,能兼顧我們人類和自然界的利益的途徑。

這一夢想,正如以下各章所顯示的,是偉人和普通人都擁有的夢。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1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

女人高潮免费视频,中文字幕高潮激烈,国产亚洲日韩精品超碰,国产成人精品高质量